從小到大,當我們讀到台灣歷史,一定是從17、 18世紀的西班牙、荷蘭、東印度公司開始,再來就是反清復明的鄭成功、建設台灣的劉銘傳,最後就是甲午戰爭、日據時代、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國民政府來台等,一切都是政治掛帥,我們熟悉的台灣歷史人物如: 新文化運動的蔣渭水、劫富濟貧的義賊廖添丁,但他不會劫色、不管是否真有其人的吳鳳,這些故事跟性愛都無關,好像我們的先民當年為了在這塊鬼島生存,都用盡了生命和體力,對於男女之間的情愛,卻都沒留下任何記錄,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?
看過「海角七號」電影的觀眾,一定對於那封1945年寄到「台灣恆春郡海角七番地」的信,感動不已,雖然這是電影虛構的情節,但我相信在那大時代裡,這樣的悲歡離合是一定會存在的。不過另一部一樣發生在日據時代,描寫以棒球為主軸的電影「KANO」,倒是沒有任何兒女情長的故事發生。
由民間流傳的歌曲中,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先民的情愛,台灣最有名的歌曲,首推1933年的傳唱的望春風,「想要郎君做夫婿,意愛在心內。等待何時君來採,青春花當開。」,在那個封閉的年代,這已經算是很露骨的表白了。但是大部份的歌曲都是像「補破網」的歌謠「見著網目眶紅,破甲這大孔,想要補無半項,誰人知阮苦痛。」,和「望你早歸」的「阮只好來拜託月亮,替阮講乎伊知,講阮暝日悲傷流目屎,希望你早一日回來。」,這些悲情的歌曲,都能在那苦難的歲月裡,給有情人一些溫暖的慰藉。
如果電影、歌曲所透露的情愛訊息都是那麼隱晦不明的話,另一種藝術畫畫,更是低調了。三峽的畫家李梅樹先生所畫的美女圖,充滿了溫柔婉約,嘉義的畫家陳澄波先生,除了擅長的風景畫之外,倒是有幅「裸女」,在那二十年代算前衛的了,李石樵畫家也有多幅關於女性的身體畫作,但感覺到的是藝術的高貴,沒有任何情色上的挑逗。或許在那壓抑的過去歷史,這樣就很超越尺度了。
曾經有人(一說是李鴻章)在甲午戰爭後的馬關條約談判中說:「台灣鳥不語、花不香、男無義、女無情,割讓出去並不可惜。」,可是如果你打開電視,看到「嫁妝」、「夜市人生」等連續劇,又會感覺到台灣人的愛恨情仇之充沛,KK BOX隨便播放的都是情歌,我們台灣歷史中的情愛,應該和我們近代是很相似的吧!您說是嗎?